老人醫療服務模式應及早因應
根據內政部「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老人,近3成認為自己健康與身心狀況不好,近6成5患有慢性病或重大疾病。而根據針對老人生活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老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會隨著健康衰弱而降低,若能提供老人較好的健康醫療照顧,將有助於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質。
台灣許多老人,每出現一個症狀,就看一科,日服10多顆藥物。還有不少老人,因多種疾病纏身,每幾天即拖著孱弱的身軀,遊走在各大醫院或不同診所看診,不但浪費醫療資源,因看診而吃下許多可能重複且造成身體負擔的藥物,這是許多老人家在健康照護上常會面臨到的窘境。
提供「多重疾病」「單一窗口」「提升生活功能」的醫療照護
有鑑於此,各醫院應及早規劃並建構高齡者專屬醫療照護體系,提供「多重疾病」、「單一窗口」、「提升生活功能」的老人專門醫療部門,診治醫療對象為「一位老人」,改善醫療不統整,藥物也不統整的現象,提供老人們整體、全面、功能性的醫療照護。
除了急性醫療外,未來老人照護還應加強提升日常生活功能的醫療保健服務與心智健康。老人整合門診,除了身體上的醫療,心理方面還應加強包括功能性障礙及器官性障礙,如憂鬱、老年失智或阿茲海默症等的照護,才能真正給老人生活行動上更深度的關照和協助。
醫療照護倫理問題應被重視
台灣在醫療、養護機構提供我們方便的就醫環境和照護服務下,醫院裡頭還是存在著許多和經營、利益、立場和人力提供等問題,而養護機構在照顧老人時,同樣也會面對很多照護上的倫理道德問題。
醫院裡的醫療倫理問題包括:為何會有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醫生與病人間的「特殊」關係應被重視;醫護人員的醫療倫理教育問題;醫護人員的醫療資源和診治困境;當醫療利益與醫療服務衝突時;醫院服務的被需求性逐漸接受挑戰;醫院成為臨終的場域;醫院除了救生還要正視死亡議題……等等。
要以老人的最大利益為主 保障其生活權益
舉例來說,住在安養院中患有癡呆症的老人,其應如何保有自主權利?若其能力真的衰退到無法自主,誰又能代其作出決定?另有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當其會做出對自己傷害或危及性命之行為時,養護機構應如何面對和處理?
不管是醫院裡面的倫理課題,或是養護照顧機構內的道德意識,都應在現在和未來更被重視,醫院或養護機構內都要有更多具有倫理意識的服務人員和經營思考,才能更加保障老人生活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