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會因以父系血緣為中心,男性為主要祭祀傳承者,婚俗儀節以女性歸屬於男性思維進行規劃與設計,喪俗則以「兒孫」為主體,多呈現男尊女卑現象,部分做法與社會現況脫節,甚至剝奪女性參與儀式的權利;由於時空背景不同,若仍僵固原有的觀念與做法,未隨時代重新詮釋或進行調整,將造成許多困擾與遺憾。
以傳統民間的喪禮習俗為例,家奠時男性親屬站前面,女性親屬站後面,或是在缺乏男性親屬時,寧可讓和亡者關係較遠的男性親屬捧牌位,反而和亡者較親近的女兒、孫女、媳婦得不到適當的位置;又例如丈夫過世時,訃聞的稱謂,妻子要自稱未亡人,但若是妻子過世,丈夫並不會如此自稱,這背後的文化意涵代表丈夫過世,妻子怎麼可以獨活在這世界上,也表現出傳統習俗中對女性的貶抑態度。
本「穿越時空談禮俗」專欄,針對已不符合時代需求,卻仍為大家採用的禮俗,從傳統緣由、做法,到現代在執行時發生的衝突、矛盾與遺憾一一清楚說明,並分享相關的生命小故事,提供重新詮釋或建議調整作法,期待透過這些文章分享,避免諸多遺憾,未來在喪禮過程中,無論性別,大家都能享有平等、尊重的參與權利與機會,創造更和諧的人生。
本專欄作者/郭慧娟/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