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縣市 火化場 合法禮儀社 合法墓園寶塔 合法生前契約
粉絲團
銀髮生死教育
兒童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
那要怎麼辦
喪葬禮俗
寵物天堂
性別平等
殯葬自主
多元尊重
臨終處理
身後事
遺囑/繼承
預約葬禮
臨終關懷
生前契約
喪禮流程
悲傷輔導
慎終追遠
名人說生死
生死文選
好書共享
生死教育短片
電影分享
殯葬文書
喪葬費用
禮儀用品
消費權益
墓園/寶塔
殯葬革新
死亡藝術
環保自然葬
產業動態
禮儀公司
殯儀館
禮儀師
喪禮證照考試
專訪演講
殯葬新聞
殯葬論壇
殯葬政策

楊子佛教禮儀提供 / 圖:喪禮的目的就是為表達孝道、尊崇及祝福心意,每個人對喪禮的需求都不同,基本上各種宗教都是基於對生命的尊重。

 

喪禮蘊含的奧義,看傳統殯葬演變


前言
諦觀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成果,可以瞥見文化的厚度就存在生活對應之中,保存沉澱形成了一代代的人安身立命出發點。那麼先人是怎麼談死亡呢?鑑古才能知今,面對現在的世界大環境、家庭結構、教育普及、重視性別平等這些變數,除了認識過往流傳下來的經驗,我們今日的所作所為,也是在創造文化,並且提供給下一代新定位的指標,以及正視死亡的正確、開放態度。

本文主要闡述臺灣傳統殯葬習俗觀念與喪葬禮制的演變,讓現代人能不因生疏而被禮俗所拘,因為傳統禮俗是先人為解決人生難題而產生,以這樣的認知來閱讀先人舊俗習慣,才不會人云亦云、不知所言。當注視先人慎重行事的觀念同時,我們才會更明白「慎終追遠」的真義。

(地區性特殊禮俗,不在此文研討範圍。)


一、正向看待「生死」
《北史》記載:「……人之所寶,莫寶於生命。」每一個生命的到來都是奇蹟,因此在面對生命逝去時,通常會透過層層繁複儀式的遞加,鋪展我們與往者的關係、連結不斷的情感,縱使不能再看到往者、接觸到往者,我們一樣想藉著各種禮儀,傳達出內心真摯的尊重、感恩、感謝、祝福,這正是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

所謂的「生死」是什麼?古聖先賢各有看法,如著名的《莊子‧知北遊》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老聃(老子的別稱)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通「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音tāo,通「韜」),墮其天袠(音zhì,作「帙」),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老莊看待有形體的身軀生命,提出睿智看法,說應當順應自然變化去面對生死,因為生死是一如的;人的死亡不過是解脫了自然的捆束而消逝,包括宇宙萬物也都是源自於氣的聚散,列子也說:「死之與生,一往一反。」因此,華人將死亡通稱作「回去」。

佛教僧侶最早來華翻譯的佛典是《佛說四十二章經》,其中一段經文語錄為佛陀教導弟子說:「人命在呼吸之間」,無常變化就是人生的終極答案,無常隨時隨地會到來,要想逆襲唯有把握生命,精進修行四聖諦、八正道等教法,這是佛陀教示弟子如何看待「諸行無常」的正向思惟。


二、殯葬禮儀首要目的為表達「孝道」
我國傳統喪葬儀禮是以彰顯「孝道」為核心,殯葬文化則依照地區、生活習慣等不同而有差異,但整體內涵仍保存自周朝起所制定的嚴謹禮節。有學者指出,「臺灣的傳統喪葬禮儀也是沿襲自大陸,受到宋朝朱熹《文公家禮儀節》 的影響很大。在許多儀節上,其實與孔子時候的春秋時代,並無太大差別。」可見,傳承數千年的喪葬制禮,總結重點為落實「孝道」,這也是我們這一代要發揚的使命並傳承給後代的思想。

現今很多人不探索萬事起源,亦不加思考、求證,致使喪禮的舉辦形成百家齊放,各有自家說辭,有的則成為一種「場面」,或是他人有什麼我們也要「出一口氣」的象徵,無形攀比之下,藉助妄加的規矩以比拚身分地位,加上殯葬業者各出奇招,使原本古雅的葬禮逐漸變形、變調,家屬在眾說紛紜之下,常常要面臨擺盪在所謂的新舊做法之間,難作抉擇。

其實,喪禮的目的就是為表達孝道、尊崇及祝福心意。道德教條是為止除害本,而孝道從來就不是道德教條,要人盲目接受的立論。所謂孝順的人,應是一個心裡有家國、有一切眾生的人,因此才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一說。本文希望能提供給現代人一個思維參考方向,遇事當推求事物之理,明白古人為何講究孝道、為何孝道是立身處世、成功立業的根本,為何《孝經》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一種教育示範,我們要在生活裡,落實活生生的孝道才是。就從我們自己發願立志,做一個正派的人,讓列祖列宗傳承數千年的孝道,能契合時代環境,不與現代文明脫節,同時更杜絕歪風陋習,或應付了事、或流於形式的喪禮。


三、與時俱進的喪葬儀式
每個人對喪禮的需要都不一樣,基本上各種宗教都是基於對生命的尊重,以慎重的態度來處理身後事,並安排喪葬禮儀的進行,因此喪禮可以依照每個人的需求、宗教信仰、信念,呈現或簡單或繁複、或肅穆或隆重的舉辦方式。

喪禮為何會有今昔的不同?除了上述觀點,與以往最大不同點是:現代人強調自我、反權威,在傳統生活方式和家庭結構也都改變之下,尊重個別差異性是最基本的訴求;因此,傳統喪禮的轉變是社會快速變遷的衍生,而改變是基於客觀基礎,在改變中仍有不變的一致性,它同時成為一種信念、原則:

  1. 現代喪禮的舉辦,需要在事前經過家人之間的充分溝通,取得理念上的共識,而不是像傳統形式由上而下的妥協接受,達到共同的了解、安心,尊重每個家庭成員的立場。
  2. 傳統喪禮重視的是綱倫、尊上、尊主的道德信念,現代喪禮採取的是多元、寬容態度,尊重自主性差異。
  3. 現代喪禮尊重個人的判斷決定,不再拘限於傳統做法,身後事的處理規範不再是絕對的、唯一的指標,一切回歸於個人的道德理念、宗教信仰中。
  4. 藉由網際網路的普遍使用,創造出更便利、快速、真誠的溝通方式,也能透過模擬情境,達到後事心願的圓滿。而不只像傳統式般被動適應,即使置身喪禮之中,心聲也難以傳達。
  5. 因為有平等對待生死的觀念,死亡不再是不可以談論的禁忌話題,還啟發了一種設身處地的開放態度,讓喪禮更顯出人情味,能更與現實生活的世界接軌在一起。


現今臺灣喪葬儀式內容不會超過三十項,傳統式的喪葬禮儀流程則達五十多項,整體而言,「殮」、「殯」、「葬」,是喪禮三大部分,現代人由於知識水平的提升,發現其中有不合理的禁忌、迷信習俗時,通常已不會照章全收,這是非常慶幸的事,應對傳統禮儀或宗教禮儀,都不離開「從心出發」,喪禮不是要人疲累不堪、盲目跟從,任人指揮,而是從儀式中全心全意抒發哀思。


四,各喪葬禮儀項目
  (一)傳統民間信仰喪禮:
從臨終起,要通知遠近子孫歸家,拚廳、舖水舖,接著移舖,正廳要遮神(大殮入棺後再除去)。待壽終正寢時,要辭神、舉哀,子孫變服。往生者要易枕、嘴中含銀,蓋水被、供腳尾飯、燒腳尾紙、點腳尾燈,再以一全匹白布(或黃布),用竹竿架吊起,彎九次後將屍床圍起來稱為「吊九條」。子孫須一旁小心看守,孝男夜則席地而眠,稱為「守舖」。之後進行報喪、買棺、看日、擇地。成服須帶孝。辦理死亡登記。延請僧道念腳尾經。為往生者乞水沐浴、理容,長男執行「套衫禮」畢(為往生者更衣),眾人分食一口黑糖麵線代表「抽壽」(延長生命)。接棺板時,家屬備一袋米、紅包(數量依兒子、長孫加總)、桶箍蔑、新掃把,將米及桶箍蔑放棺板上完成「磧棺」。接著燒庫錢(還庫),乞手尾錢,於蓋棺前備十二種菜碗祭拜稱為「辭生」。然後布置棺底,誦經做功德,大殮後封釘,打桶(停柩),拚腳尾物,設靈桌靈堂,早晚捧飯。印製訃聞後寄送,接著做七(旬),籌辦安葬前準備工作、工作人員分配、禮堂布置、物品準備等。出殯前日要辦法事,轉柩(請棺),壓棺位,舉行家奠禮、公奠禮,點釘、旋棺後啟靈,發引,送葬行列、辭客。若是安排火化,便接著晉納骨塔。若是安葬,則要先祀后土、點主、祭墓,執羅盤者照墓、唸吉祥話「呼龍」、撒五穀,旋墓。返主後,接主安靈,入門前須過火,吃甜豆、洗淨,眾人分吃遺食(要吃三角肉,幫忙的人坐著吃,本家子孫須站著吃)。過數日,子孫至墳前檢查巡山。墳墓建造完成,擇一吉日到墓地祭拜稱為「完墳」。守孝要三年,要做法事,做七、百日、對年,三年到,要合爐,做新忌,逢清明、忌日要掃墓祭拜,歷經七年以上時間撿骨吉葬。

  (二)佛教喪葬禮儀內容:
如今佛教葬禮是社會主流趨勢,佛教儀式的葬禮廣受國人肯定,佛化奠禮更是滿足當今最多人需求的殯葬儀式型態。茲將佛教喪葬禮儀內容,簡單說明如下:
臨終關懷、往生助念,遺體安置,豎靈(設立靈位)、備辦佛菩薩聖像、鮮花素果供奉,入殮。子孫早晚誦經自課迴向,做七、參加佛寺道場隨堂超薦。出殯前舉行家奠禮、公奠禮告別,火化後,安葬或晉塔,安靈祭祀。後續關懷。百日、對年,三年合爐。清明、忌日祭拜追悼。

  (三)天主教喪葬禮儀內容:
臨終敷油、臨終祝禱,遺體安置,豎靈(立牌位)。入殮。禱告、獻彌撒,做七。出殯前(禱告、守夜)舉行殯葬彌撒,行家祭禮、公祭禮,大殮蓋棺,封釘啟靈出殯。火化、晉塔或安葬築墳。返主安靈,百日、對年、三年合爐,獻彌撒追思祭祀、誦經祈禱,三年至除靈。清明、忌日祭拜追悼。

  (四)基督教喪葬禮儀內容:
臨終祝禱(禱告),遺體安置,設追思堂(靈堂)。入殮。安息(追思)禮拜,出殯,火化、安葬、晉塔(或土葬築墳,安葬禮拜)。家庭禮拜(追思)。

  (五)伊斯蘭教喪葬禮儀內容:
臨終提念,通知死訊,遺體洗淨、殮、安置,親人殯禮(站禮)。安葬(一般在三天內土葬,婦女不得送葬)。游墳(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及忌日到其墳前追悼亡者)。


五,結語
從以上概述的喪禮內容,可以一覽「殮」、「殯」、「葬」是各宗教基本會完成的項目,這些都是先人流傳下來的珍貴活文化,各自指向了生命起源於何處,又歸宿到何方。

依照臺灣社會習慣,喪禮一般約要十至十五天時間。這些流程中有的給人繁瑣印象,有的禮俗習慣已經淡出,若沒有長輩教導時,多半只能聽從禮儀人員的指導,因此慎選正派、專業、優良的禮儀公司,是不可不重視的事。

法鼓山聖嚴法師於1994年8月9日正式舉辦首次「佛化聯合奠祭」,希望從淨化禮儀開始淨化人心、淨化社會,透過佛化聯合奠祭,推動簡約、莊嚴的佛事文化,同時做到生死關懷和生命教育。歷經二十多年推廣,得到國人普遍的支持響應。

 

楊子佛教禮儀台北服務處/撰文‧112/03/12

 
用LINE傳送






















◆首例3D複製死者手指紋解鎖手機
◆美國太空葬實錄
◆一個婚禮一個葬禮同場辦彌撒


COPYRIGHT 2009‧本站所有圖文皆受著作權法所保護‧轉載請註明出處
E-MAIL:service@syc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