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傳統喪禮多以父權為中心,存在許多男尊女卑的性別意識,像是只能由長男捧牌位、嫁出去的女兒要「哭頭路」等習俗,在社會變遷下已顯不合宜。為建構兩性平權的殯葬環境,新北市民政局昨日與內政部合辦現代國民喪禮研習,除宣導殯葬觀念及法令政策,並透過自製影片,讓殯葬服務工作者體會殯葬自主及性別平等對待的生命課題。
民政局長柯慶忠表示,在講求「性別平等」與「多元尊重」的現代社會,傳統禮俗中男尊女卑、男內女外觀念有必要重新省思。尤其近年少子化及不婚、離婚、跨國婚姻比例增高,喪葬禮俗也應隨著家庭結構作調整,並透過教育宣導及禮儀師的引導,讓亡者安息、生者安心。
擔任講座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郭慧娟老師舉例,過去傳統單身或離婚女性之牌位,亡故後神主牌不可納入原生家庭、長孫釘應由長男咬而非長女咬、還有傳統的訃聞也是父系模式,女兒排在兒子和媳婦的後面等,在性平意識覺醒下,只是徒增無謂的摩擦與遺憾,是否仍有遵循必要?
郭慧娟建議,奠禮流程宜抱持平等與尊重來處理,如主奠者不論性別由出生排行最長者擔任、男女皆可捧斗、執幡與主祭、家奠禮男眷女眷不依性別左右排列、夫妻可互相參加奠禮或送葬、訃聞排名以出生順序而非男前女後等,讓台灣喪禮可以從性別刻板印象與禁忌中跳脫出來。
郭慧娟說,5月24日起同性婚姻受到民法直接保障,不論同性伴侶是否走入婚姻,性別平等範疇還應包含對同志的尊重,像是同性伴侶是否該寫入訃聞?稱謂要如何寫?入殮時衣服要穿什麼等,希望能透過對多元性別的尊重,與家屬共治共決讓喪禮更圓滿。
殯葬管理處長黃秀川表示,為提升殯葬服務品質,型塑殯葬新文化,每年辦理殯葬業者相關座談、研習及教育訓練,並納入評鑑;同時推廣海葬、植存等環保葬法,及電子輓聯、電子訃聞與線上祭拜等,提供民眾優質的殯葬服務。
《臺灣殯葬資訊網》10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