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節,除了傳統墓葬或骨灰進塔外,臺灣已有2萬多人選擇「自然葬」的方式,不與子孫爭地,讓自己的生命回歸自然。他們的親友們也以鮮花代替香燭,在各地樹葬區、花葬區追思,用環保的方式,完成掃墓祭祖的習俗。
內政部表示,臺灣從民國92年開始推動自然葬,迄今已有2萬4千多人選擇這種「不立碑」、「不造墳」、「不留名字」的環保自然葬法,以「樹葬」、「花葬」或「海葬」的形式,將自己的骨灰,化為塵土,回歸自然。
目前,全臺灣共有30處的自然葬區,提供民眾選擇喜歡的地點「樹葬」或「花葬」。而「海葬」部分,除了家屬可以隨時自行申請辦理外,臺北、新北、基隆、桃園等四縣市每年也舉辦4次的聯合海葬。
據統計,臺北市已有將近1萬名民眾選擇自然葬方式長眠,居各縣市之冠。其中,7989人樹葬、1364人花葬、482人選擇海葬。其他縣市自然葬人數,屏東縣有5千多人、新北市4千多人、臺中市2千多人,都是開風氣之先,採用環保新葬法。
清明期間,這些自然葬者的家屬,也和傳統掃墓一樣,全家族扶老攜幼,到當初的自然葬地點,用鮮花代替焚燒香燭,祭拜、追思逝去的親人。
另外,臺北市殯葬處則在富德公墓的詠愛園樹葬區,以及陽明山臻愛園花葬區,舉行爵士老歌追思音樂會,邀請爵士樂團和民歌手,演唱30-90年代的老歌,用歌聲追思先人,沖淡悲傷,化成思念傳送給親人。
《臺灣殯葬資訊網》10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