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已逐漸沒落的喪葬用品「紙紮」,竟讓外國人感到相當驚豔,並以藝術品身分受邀到法國博物館展覽!新北市「新興糊紙店」的紙紮洋樓,飄洋過海在羅浮宮旁的裝飾博物館(Musee des Art Decoratifs)展出,讓臺灣的喪葬紙紮工藝再度受到熱烈討論。
巴黎工藝師設計週(D’ Days)是法國巴黎每年初夏的文化盛事,今年於5月30日至6月5日在巴黎裝是博物館等3處展點展出。臺灣今年以榮譽邀請國的名義受邀參加,並由新興糊紙店的傳統紙紮等紙工藝設計者的作品參與展出,內容主要是呈現臺灣造紙及紙製品在維護傳統的願景下,持續創新,並兼顧時尚、經濟實用及環保概念。
其中,新興糊紙店師傅張徐沛製作的紙紮洋樓作品,是在臺灣的傳統喪禮時,做為燒給亡者在陰間使用的喪葬祭祀用品。因為時空環境改變,已逐漸沒落,卻被外國人相中,並受邀在這次的展覽中,以其細緻的傳統技藝,讓外國人士驚呼連連。
據《中央社》報導,專業策展人沙勉托(Patricio Sarmiento)曾多次來臺灣旅行,有一次從臺中騎自行車橫越山脈到花蓮途中,發現有人在燒紙紮。「那些東西做得非常精緻,卻這樣被燒掉。」沙勉托為此開始去了解紙紮,並讓他感到驚訝很多人忽視這門工藝。「這是一種不為人知的藝術,或者甚至不被認為是藝術。」
由於這個因緣,沙勉托拜訪了新北市的新興糊紙店,看到這個小型家族企業,數代對紙張的熱情和傳統,「我很希望和歐洲人分享。」而有了這次的巴黎工藝設計師週的臺灣紙紮工藝展覽
紙紮工藝師張徐沛表示,紙紮最早出現在漢朝,到唐朝以很流行,傳到台灣也有2、300年歷史。早年臺灣經濟很好,人們肯花錢買紙紮燒給祖先,且要求越來越華麗,師傅彼此競爭,讓工藝品質越精進。但是,張徐沛感嘆「現在已經沒落了!」現代人雖然會買紙紮燒給逝者,但已變成簡單的小型紙板,需求降低,工藝也漸佚失。
臺灣喪葬紙紮走進法國巴黎的藝術殿堂展覽,讓國人相當錯愕和驚喜,也引來國人對這個已漸沒落的工藝許多討論。
《臺灣殯葬資訊網》10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