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人類壽命,寵物的壽命也開始延長。1930年代,寵物犬壽命平均只有7歲,現如今已延長到12歲。從1990年代晚期開始,人類的臨終安寧觀念開始運用到寵物身上。動物不會說話,多由飼主猜測表達,一般做法包括:疼痛與不適的控制、與家人及其他動物的關係、對飼養者提供闗愛支持與正確醫療資訊、協助接受死亡或是安寧療護。
寵物的疾病和臨終關懷,使用止痛藥減輕動物的痛苦是有效也是必要的。人類臨終的生活品質較好進行評估,但動物醫療方面卻較難評估。有些學者以動物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覺來評估動物的生活品質,也有些是以社會行為、心靈活躍狀態、健康情形、進食情形、動物緊迫控制來評估。
英國政府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FAWC)於1992年提出「動物福利的五大自由」:(一)動物有免於飢餓的自由;(二)動物有免於不適的自由;(三)動物有免於疼痛、傷害與疾病的自由;(四)動物有表現出正常行為的自由;(五)動物有免於恐懼與苦難的自由。
當總總原因造成動物自由的福利受損及生活品質降低時,照顧動物者除了给予安寧照顧外,有另一個選擇,即是人道處理,也就是「安樂死」。安樂死主要目的是尊重生命,讓死亡是一種無痛與不適解脫的結束生命。目前在獸醫界是合法且廣泛被使用,歐美國家早已訂定規範執行,但台灣目前還有很多畜主及飼主較難接受。但對動物基於福利立場進行安樂死是獸醫師的責任,獸醫師有這個義務與飼養主人解釋清楚,讓飼養者了解動物的情況,做出對重物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