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03年10月21日上午
地點:紅十字會馬祖支會
【記者曹重偉/南竿報導】為端正地區殯葬文化,消除浪費風氣,紅十字會馬祖支會昨天舉辦宣導改善馬祖喪葬習俗研習第二場次,上午特別邀請到地區吳美玉、陳奕蓮兩位依嬤說明地區早期喪禮儀式過程及注意事項,下午則聘請臺灣殯葬資訊網總主筆郭慧娟,主講台灣環保自然葬現況,讓學員們對「身後事」有重新的認識。
為改善地方殯葬禮俗文化,此次由縣府民政局主辦、紅會馬祖支會承辦,推出地區首次的宣導改善馬祖喪葬習俗研習,第二梯次昨天上午於紅會會議室舉行,吸引包括鄉公所、各村推薦人員、從事喪葬司儀禮生工作人員、多位村長、村幹事及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民眾約20多人到場聆聽。
昨天講座分兩部份,上午特別邀請到地區吳美玉、陳奕蓮兩位依嬤說明地區早期喪禮儀式的過程,包括臨終時處理禮節、繁複的入殮禮儀、停柩期間的禮節、出殯日的禮節、葬後的禮節等,以及喪禮中的祭奠活動,如做七、做功德等儀式,出殯當天的家祭禮、公祭禮及路祭禮,葬後的百日、忌日及撿骨等,兩位依嬤歷練豐富,說起話來也是頭頭是道,讓學員很有畫面。
下午則聘請臺灣殯葬資訊網總主筆郭慧娟開講,講題為台灣環保自然葬現況;郭慧娟指出,所謂「自然葬」是指人們基於土地利用及回歸自然之意識,而對遺體的一種埋葬處理方式。自然葬包括海葬、樹葬、花葬、草葬等方式。其做法是先將人的遺體或骨骸予以火化,再將火化後研磨成細顆粒之骨灰埋藏或撒灑在一定範圍之處所或區域,並且不立墓碑、不建墓塚、不留記號,使得骨灰在一段時日後,能融合於大自然,而不再佔有空間。
郭慧娟指出近年來環境保護意識高漲,更讓許多人反省到一個人死後留下的,應是生命創造的價值,而不應是一丘黃土墓園或一棟水泥骨塔。因此,死後「不造墳」、「不立碑」、「不留記號」,不再佔有空間,不給地球造成負擔,讓一切回歸大自然的「自然葬」順勢產生,並迅速被人們接受,且獲得很好的發展。「自然葬」在臺灣已有十餘年的發展歷史,以自然葬方式處理自己身後事的國人,至民國98年止,已有三千人以上。而內政部與各縣市政府也開始重視這一趨勢,積極辦理自然葬的各種軟硬體設施。
紅會馬祖支會總幹事陳其平表示,舉辦此次活動主要是為了宣導改善地區喪葬習俗,提升本縣喪葬文化品質、落實禮俗傳承、培訓縣內司儀禮生人員,以期能化繁為簡,不必勞師動眾辦喪事;也指出現在地區每場喪事都所費不貲,許多家庭無力負擔,有必要移風易俗,端正浪費風氣,建立社會大眾合宜的辦理喪葬觀念與作法。(馬祖日報/102.10.21)
由於馬祖地區喪禮目前普遍仍行「久喪」、「土葬」習俗,一般喪葬花費都在100萬元以上,對喪家造成很大負擔。為改革馬祖殯葬習俗,紅十字會連江支會昨天舉辦「馬祖喪禮習俗研討會」,參與座談的地方人士都認為馬祖葬俗過於勞民傷財,呼籲地方政府擬訂獎勵政策,加速殯葬改革。
這項「馬祖喪禮習俗研討會」昨天上午在馬祖紅十字會舉行,南竿鄉20多名義務為馬祖鄉親協助辦理喪禮事務的人士熱烈參與。研討會上午請來地方耆老吳美玉、陳奕蓮女士,講解馬祖傳統喪禮儀節流程、內涵與意義,讓與臺灣本島有顯著不同的閩北喪禮得以保存、流傳。
研討會下午特別邀請內政部《現代國民喪禮手冊》編撰委員郭慧娟講解現代殯葬文化與政府政策,說明「殯葬自主」、「性別平等」、「多元尊重」等現代殯葬觀念,以及「聯合奠祭」、「電子輓聯」、「減量焚燒」、「環保自然葬」及「厚養短喪薄葬」等政府政策。她並進一步介紹「海葬」、「樹葬」、「花葬」等現代綠色殯葬觀念與做法。
據了解,馬祖地區民眾死後,家屬都會堅持在自宅治喪,一般都會停殯1個月以上,且不以火化進塔,而是採行傳統的土葬方式,造墳立碑。馬祖繁複的喪葬禮俗與久喪、厚葬,讓馬祖一般民眾的喪葬費用都要100萬元以上,許多家庭都要為家中長輩的後事煩惱,而許多老人家也常為自己的後事準備不及而憂心。
馬祖紅十字會總幹事,也是南竿鄉鄉民代表的陳其平指出,馬祖喪禮中的「五倫冠」、「報亡」、「餵麵」、「路祭」及「滿潮入殮」等閩北喪俗,馬祖都保留了這些傳統,且鄉親彼此間逢喪互助性格,成為馬祖殯葬文化的特色。馬祖4鄉5島目前沒有一家葬儀社,所有殯葬事務都是親友義務合力完成,彰顯彼此情感與凝聚力,這是馬祖人感到驕傲的地方。
不過,陳其平總幹事與參與研討的地方主事者也都認為,馬祖喪禮中部分繁複、不合時宜的習俗,仍有許多亟須改革,只是喪葬習俗改革步伐緩慢,縣府民政主管單位應主動訂各種獎勵辦法,鼓勵家屬火化短喪薄葬,減輕民眾負擔。(臺灣殯葬資訊網10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