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建院90年院慶鉅獻,大英博物館百件珍貴藏品跨海來台展出,審視其中埃及木乃伊蓋板及人形內棺等展品,可從中理解古埃及文明對今生的嚴謹精神、以及來世的慎重態度。
現正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展出的「另眼看世界-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是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時藝多媒體、閣林文創共同主辦,將展至3月15日,新春期間照常開放。
在眾多的展品中,埃及的藝術文物,充滿著一種幽渺神祕、莊靜嚴肅的氣氛。西元前三千年,孕育於尼羅河邊的埃及文明,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隨著尼羅河每年周而復始氾濫的自然變化與人民定期遷移的結果,造就出古埃及人再生復活與生命永恆的信念。
包括木乃伊的製作、亡者之書的撰寫、彩繪圖案的幻化、多神崇拜的信仰、象形文字的書體與塑像雕刻的古拙形象,皆訴說著古代埃及人物質與精神世界的融合、今生與來世的延續思維,進而具體反映到藝術創作之中。
展品中有一人形內棺,為西元前305-30年托勒密王朝產物。這件內棺,是古埃及上層社會男性木乃伊的典型範例,臉部的金箔和染成藍色的假髮,象徵著死者在來世仍具有的神性。死者經過編織的卷曲假鬚,也表明他身踞社會高層的崇高地位。支撐棺腳的矩形基座,說明棺木的雕刻品質,同時也暗示埃及墓葬中的「開口儀式(Opening of the Mouth)」,古埃及人相信藉由這種儀式,豎立於墳墓入口處的木乃伊可以再度復活。死者大型護身符項圈下的文字和圖形,均與保護死者後世生活有關。胸部上方繪著伸展翅膀作保護狀的天空女神努特(Nut),翅膀的左右兩側是「荷魯斯之眼(wedjat-eyes)」。
天空女神努特下層的長條構圖,表示木乃伊是放在一座架子上,架子下有四個臟器罐(canopics),側面繪有伊西斯(Isis)和奈夫蒂斯(Nephthys)悲傷的形象。內棺蓋版的下半部,有幾列垂直的象形文字,宣告死者受到努特女神的保護,圖像中的神祇還配備刀子,足以對付任何威脅他的敵人。蓋板的下端腳上是兩位豺頭人身的亡靈之神阿努比斯(Anubis)的形象,他扮演著將死者製成木乃伊,並保護死者的角色。這些圖形都旋轉180度,以使死者的靈魂能夠通過繪在棺蓋面具上的眼睛看到它們。
另外還有一件「不幸的木乃伊」蓋板, 為西元前945年埃及第22王朝早期底比斯遺址產物。這件精心繪製的木乃伊蓋板下,躺著一位上層社會的女性木乃伊。在第21和第22王朝早期,這種經過雕刻和繪畫的蓋板,取代了早期放在木乃伊頭部的面具。蓋板主人的姓名己不可考,但從雕飾風格可以確定其年代和出自底比斯(Thebes)。死者身披一件大花卉圖案的披肩,露出她張開的雙手,披肩下是一組與來世有關的神明繁複構圖,其中包括太陽圓盤和老鷹、伸展翅膀的天空女神努特(Nut)、人頭鳥身的靈魂鳥,和奧斯烈斯(Osiris)的象徵。
1889年大英博物館就獲得了這塊蓋板,即便不考慮它的歷史重要性和藝術價值,這塊木乃伊蓋板早已成為該館最著名藏品之一。它有一則備受關注的現代傳說,源自一種普遍的觀念:直接或間接打擾古埃及墓葬者將招致「詛咒」。儘管木乃伊蓋板最初的主人已無法確認(也不在大英博物館裡),但這件蓋板有個容易令人生畏的名稱─「不幸的木乃伊」。通過口耳、媒體甚至網路,它的故事被添油加醋地傳播。
十九世紀時四位英國旅行者,自埃及帶回這件木乃伊蓋板後,據說不是猝死就是受傷,同樣的不幸也降臨到其他人身上。據說這件蓋板早期拍攝的一張照片,照片中雕繪的臉居然驚悚地變成「栩栩如生惡毒至極的埃及婦人容貌」。與這件蓋板有關最怪異故事是:它被賣給了一位美國收藏家,並於1912年裝上鐵達尼號(Titanic)運往美國,因而導致這艘船撞到冰山沉沒。儘管缺乏這塊木乃伊蓋板具有超自然力的證據,但關於它的神話仍不斷流傳。(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臺灣殯葬資訊網》10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