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縣市 火化場 合法禮儀社 合法墓園寶塔 合法生前契約
粉絲團
銀髮生死教育
兒童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
那要怎麼辦
喪葬禮俗
寵物天堂
性別平等
殯葬自主
多元尊重
臨終處理
身後事
遺囑/繼承
預約葬禮
臨終關懷
生前契約
喪禮流程
悲傷輔導
慎終追遠
名人說生死
生死文選
好書共享
生死教育短片
電影分享
殯葬文書
喪葬費用
禮儀用品
消費權益
墓園/寶塔
殯葬革新
死亡藝術
環保自然葬
產業動態
禮儀公司
殯儀館
禮儀師
喪禮證照考試
專訪演講
殯葬新聞
殯葬論壇
殯葬政策

臺灣第19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全記錄
2015-04-11 屏東-大仁科技大學
(活動相簿)

臺灣第19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已於104年4月11日(六)下午1點30分到4點30分,在屏東大仁科技大學圓滿結束。承辦的良田修圓慈善會劉家溱小姐表示,從死亡咖啡館在臺灣舉辦以來,便一直關注這個活動,覺得很有意義,這次報名參加者有的是學校的老師、研究生、也有良田修圓慈善會成員、禮儀從業人員,以及網路報名的朋友,大家齊聚一堂,真誠地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或是曾經面對死亡的種種感受,以及預立遺囑、辦理身後事等種種,氣氛輕鬆卻不失感性。

大仁科技大學董事長黃國慶指出,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的舉辦,透過在咖啡館內輕鬆談生死的過程,能引導國人正向思考死亡,身為教育單位,大仁科大很認同,也願意舉辦這樣的活動。如同郭慧娟老師在「從『死亡咖啡館』活動談國內死亡教育問題」一文中所言,「從每一位來參加這個活動的民眾的真情分享與感觸,顯示出我們死亡教育的嚴重缺乏,以及因為缺乏帶給許多人生命的諸種遺憾與不圓滿。如何落實死亡教育並且往下紮根,的確是國內教育應該好好省思的重要課題。」

黃國慶董事長說,他也曾受邀前往屏東小學談基礎教育中的生死教育,他很認同前文內容「我們的教育,不但缺乏正向的『面對與承擔』內容,甚至還教導孩子們『逃避與閃躲』。問題是,生死大事根本逃避不了,無法閃躲。人人都必須面對,無一可倖免。「死亡咖啡館」活動只是啟動人們願意談死亡、面對死亡這件事的第一步而已,希望這個活動能帶給國人更多對死亡的省思,敞開心胸正向面對死亡,同時也期望這樣的活動能夠往下紮根,促動國內死亡教育的滋長。」

活動引言人郭慧娟老師指出,「死亡咖啡館」活動的舉辦,意在讓民眾有機會敞開胸懷面對死亡這件事,並且願意思考和談論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死亡問題。活動其實就是提供一個「空間」和「時間」,提醒大家:你是否曾好好的面對跟自己有關的死亡經驗,透過這樣的經驗深度檢視自己深層的內心生命,進而體悟人應該把握當下,完成人生的任務和功課。

郭慧娟說,她在大學教授生死學,開學的第一堂課都會請每一位學生寫下:「第一次想到死亡是幾歲?」「當時發生了什麼事?」「那次經驗對你的生死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第一次想到死亡的時間,是在小學時,其次有幼稚園、國中或高中。大部份的孩子都說,很少有機會和家人談到感受,因為沒有機會,而且他們知道父母、長輩不太喜歡談,生活中死亡是禁忌、是不討喜的話題。

正因為我們的死亡教育是迴避和忽略,我們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在親人臨終時不知道該如何給予適當的關懷,在親人過世後不知道該如何幫家人辦喪事,對喪葬禮俗完全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走過喪親悲傷。大多數臨終的人也在斷氣之前得不到親人最溫馨、最圓滿的祝福和送行。誠如參加第二場「死亡咖啡館」活動的殯葬業者所說,「我們都很難面對喪親悲傷了,我們的孩子以後也要面對呢」,死亡教育不是單單只有面對死亡而已,面對死亡只是第一步,只有願意面對,才能啟動後續的各種生死教育和關懷知識。這便是「死亡咖啡館」活動的目的與意義。

在這場死亡咖啡館活動中,參加成員們談論的死亡議題很多,無論是預立遺囑、臨終照護議題、身後事處理、殯葬觀念或禁忌、宗教信仰或喪親悲傷等,活動目的不在提供一個正確的或特定的答案。這個活動旨在讓大家能夠願意「聽」、「說」、「看」,正向面對死亡,進而能珍惜生命,活在當下。
在團體分享時,一位參加者跟大家分享他的喪親悲傷。這位朋友說,十多年前他的父親過世,喪禮過程他表現得很堅強,但葬禮完的當天,回到家,天漸漸黑了,他一個人獨自上樓,情緒整個崩潰,之後,屢屢想起生前自己陪伴父親的時間很少,一直不斷自責,十分愧疚,甚至還尋求諮商,但至今仍覺愧疚。大家紛紛給他回饋,所有參加的成員都體認到活在當下,珍惜親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為了讓大家心情沈澱下來,聚焦在本次活動議題上,活動一開始大家便一同欣賞一段12分鐘的小短片,短片內容有三段,提出了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喪親的悲傷和臨終遺憾。

  第一段提到人對於死亡這件事似乎不容易做好準備,即使知道親人已經到了末期,心情還是起伏很大,除非心理做好準備,否則很難坦然面對。提醒大家思考:這輩子你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對死亡產生什麼想法?你曾經經歷跟死亡有關的事件嗎?當時的你有什麼感覺?死亡帶給你、我怎樣的衝擊和震撼?而面對死亡,誰又能做好準備……

  第二段提到,當死亡真的到來時,悲傷很快地就籠罩著我們,沒有預告,沒有喘息的時間,面對悲傷我們究竟該如何自處?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是孤寂無助的走過無數悲傷的白天晝夜,獨自體味「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的滋味。只有走過悲傷,才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三段則提醒:每個人都知道也都會說:人要活在當下,可是,生活中總有很多事牽絆著我們。忙!忙!忙!是我們怕面對生死的最大藉口。你可曾想過:如果你只能活到明天,你這輩子到底值不值?你還有什麼事沒有完成?你又錯過了什麼事?國外有一位護士針對1000位臨終病人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臨終病人,在生命盡頭最後悔的五件事是:一、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二、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三、我希望當初自己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四、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繫。五、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得開心點。

今天很高興、也很榮幸跟大家一起共享這個「輕鬆談生死」的相聚時光。

很多人對死亡感到恐懼,大部分人對死亡的恐懼有四點:第一點是對死後世界或死後生命究竟是否會延續充滿了未知,因為不知道會怎樣而感到害怕、焦慮;第二是怕面對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煎熬,也就是擔心無法痛快的死亡,怕備受病痛折磨;第三是還有很多事未完成,可是時間不夠了;四是欲求太多,還想要繼續人生,放不下。

而面對死亡,有三個大的面向。一是他人的死亡,一是面對你的死亡,一是我的死亡。「他的死亡」像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平日大部份接觸的就是別人的死亡;「你的死亡」指的是關係距離比較近的親友、家人;「我的死亡」則是自己要面臨的生命大事。

    從很多的實際案例中顯示:教生死學的老師、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在面對親人死亡和自己的死亡時,不一定能比其他行業的一般人來得「高明」,這真的是很弔詭的事。依照常理,這些人員看得多、面對得多,理當比一般人豁達得多,應該「看開了」不是嗎?但往往卻不一定。

我們一般人平日因恐懼、避諱死亡,因此多不願思考跟死亡有關的任何事情,再加上我們的教育也缺乏這一大塊,這就是我們為何要辦這樣的活動,這也是這個活動想要帶動的意義。

或許你會問:「為何要讓我們談死亡?」「這對我們會有什麼好處?」「談其他議題不是愉快許多?」「死亡咖啡館聽來很可怕?」

要知道,死亡不是一瞬間的事情,從家族中有一個人生病開始,全家族的人就會逐漸面臨許多問題,包括:病人和家人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醫病溝通的問題?醫療的問題?該不該放棄急救?臨終病人的生理、心理、情緒、靈性和宗教上的需求與照護?如何善終的問題?如何給予病人臨終關懷?病人和家屬在臨終階段如何互動,才能彼此生死兩安?接下來便是過世前的臨終準備與處理、後事的協商、治喪、喪禮的規劃與辦理、殮、殯、奠、葬、祭等問題。辦完喪禮以後,真正的悲傷來了,如洪水猛獸,又有多少人是自己躲起來療傷?那種悲和痛也沒人教我們如何面對和抒發。

試想:上面所講一系列的問題和事情,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都沒教,我 們的家庭也都不太談,但是,沒有人能夠逃避呀!一旦事情來臨了,你我能知道該怎麼辦嗎?不知道,對不對?所以,我們辦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大家來談,要大家願意去面對,要大家願意思考,要大家聽聽別人怎麼說,想想自己生命中類似的經驗,回去以後也可以跟家人好友談一談。

當我們願意談論和面對死亡時,我們就能夠從容的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死亡前能做好各種準備,死亡前能夠有時間有機會圓滿這一生,該道別的完成道別,該道謝的道了謝,該說sorry的也道了歉,該表達愛意的也盡情表露,該和解的也完成和解,這是如何溫馨和圓滿的事呀!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後很重要的事嗎?

所以,接下來,我們大家就盡情的分享。舉凡跟死亡有關的議題都可以分享。例如: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回憶自己幾歲時第一次想到死亡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想到死亡?當時的心情及之後對自己的影響。曾經有無和別人談論死亡的經驗?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忌諱死亡?生活中對死亡的禁忌:數字、諧音、想像?辦理喪事時有哪些禁忌?我們對禁忌和死亡的因應態度為何?親人過世時的經驗分享。面對死亡的態度是否能夠改變?臨終時親人能做什麼?具體的臨終關懷該做些什麼?面臨生命最後關頭該有什麼態度?自己能為自己的後事做主嗎?辦喪事時常遇到什麼問題?對喪葬禮俗有什麼看法?喪失親人的悲傷經驗分享。如何走出喪親悲傷?多久走出悲傷才是正常?對生前告別式的看法?預約喪禮的具體做法有哪些?對安寧療護的瞭解和接受討論。放棄急救?堅持到底?人臨終前會有什麼反應?需要怎樣的照護?意外死亡對我們的衝擊是什麼?對死亡的污名化又是什麼?寵物的臨終陪伴、關懷與失去後的悲傷……等等。

    一位參加者說,南部地區民眾大多觀念較保守,尤其是老一輩的長輩們,對於「死」字非常避諱,連提起都禁止,因此大多不會去思考、討論死亡或身後事之類的話題。這樣的活動「死亡咖啡館」是很大的突破。

    一位分享者擁有非常正向、開放的生死觀念,他自述道:由於曾經歷過長輩及配偶的死亡,因此自己本身已跟小孩討論過身後事,包括立遺囑、喪禮該怎麼做、財產分配等,自己隨時做好準備面對死亡,在有生之年活在當下、不留遺憾。

    而一位殯葬從業人員分享說,在接觸進入殯葬業之前,由於親人的突發意外,導致有好一陣子聽到救護車的聲音都感到精神緊繃,非常緊張,同時也是因為親人的喪禮品質辦得不甚滿意,才會接觸殯葬業,進而希望為民眾提供好的服務品質。

    另位殯葬從業人員則有感而發,詢問在座參加者,是否有察覺到在喪禮的過程中,無法體會到喪禮真正的意涵及功能,反而感覺像是只是淪於處理遺體的儀式及流程,引起大家的深思。對於她的分享,其他參加者很是認同,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

    因不少人表示在喪禮的過程中由於慌亂、倉促,導致無法好好地懷念亡者或來不及跟亡者說話,留下不少遺憾,一位參加者分享一個不錯的想法,建議可以在喪禮後舉辦追思會,形式、規模不拘,可以只有家族親人、也可邀約親朋好友,即便喪禮結束已過一個月、半年、一年、三年都沒關係,都可以將來不及說出的話以及四道(道愛、道謝、道歉、道別),在追思會上好好表達出來。

    有位朋友說,他在40歲時曾經參加活動,畫了一個圖,設定自己活到60歲就好,現在自己已經60歲,自己經歷豐富的生命,對生死已能坦然面對。還有一位朋友也說,他在10年前中風,當時真的不能接受,情緒很沮喪,說話也不清楚,所幸中風後3天就甦醒,後來復原也很快,但對生命卻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參加者跟大家分享他的喪親悲傷。這位朋友說,十多年前他的父親過世,喪禮過程他表現得很堅強,但葬禮完的當天,回到家,天漸漸黑了,他一個人獨自上樓,情緒整個崩潰,之後,屢屢想起生前自己陪伴父親的時間很少,一直不斷自責,十分愧疚,甚至還尋求諮商,但至今仍覺愧疚。

    另一位年輕朋友分享道,自己小時候很愛玩,又帶點兒叛逆,十多歲時爺爺臨終,家人要他趕快回來看爺爺,他卻因愛玩未趕得及看爺爺最後一面,為此父母相當不諒解。十多年來他一直感到愧疚,清明節時避諱和家人一起為爺爺掃墓,有時想到自己到爺爺塔位前道歉、懺悔、說對不起。

    主辦這次活動的劉家溱小姐說,高雄氣爆時,她和公司成員及家人擔任義工,全力投入後續處理及服務,那一段時間壓力很大,一方面得面對氣爆案家屬,一方面得面對外界因不了解引發的諸多質疑,但在當下,說什麼都不是,只能認真全力的做,事後很多家屬感謝她,讓她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了。那一段時間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小孩也在氣爆現場,卻幸運的躲過一劫,另外是家人上網po上一張她整個攤坐在椅子上的一張照片,但走過來再回頭看,能為他人服務,其實是一件快樂並有福的事。

討論中,大家談及許多喪禮中的做法。有人說看過女性的神主牌位在下葬時直接被火化掉,感受到某些人重視禁忌卻忽略親情的殘酷做法;有人說現代社會家庭的喪葬觀念差異甚大,老、中、青三代想法都不同;也有人說火化時聽到「火到靈魂走」感覺這樣說反倒令人心裡難過,會想到親人被火燒。

 
用LINE傳送






















◆首例3D複製死者手指紋解鎖手機
◆美國太空葬實錄
◆一個婚禮一個葬禮同場辦彌撒


COPYRIGHT 2009‧本站所有圖文皆受著作權法所保護‧轉載請註明出處
E-MAIL:service@syc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