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佛教禮儀提供 / 圖:穿孝服,服喪事;此處的「孝」相當於喪,「戴孝」就是為亡者服喪之意。
披麻戴孝(舊慣篇)
古禮披麻戴孝的規定與種類
所謂披麻戴孝,是指穿孝服,服喪事;此處的「孝」相當於喪,「戴孝」就是為亡者服喪之意,主要在辦喪事時及日後祭祀亡者時都可穿用。
從周朝或先秦時期開始,已經有居喪制度與喪服的規定。而古代諸侯、大夫、士家居時穿著的常服,就是麻衣,為麻布製作的粗鄙衣服,也是平民平時的衣著,《禮記‧間傳》:「又期而大祥 ,素縞麻衣。」
古代有固定的喪服「五服」制定和式樣,依照衣服質料、穿著時間長短而有分別。當喪事開始,喪家就必須製作全體遺族都要穿的喪服,包括出嫁的女兒也要穿上,稱之為孝衫或喪衣。孝服是用白布和麻布做的,依照和亡者關係遠近(即輩份)的不同,於守喪時穿的素服便有差異,習慣上須在入殮前都要穿上,同時男子腳上要穿草鞋,女子的鞋上則要縫喪布。
根據《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記載,喪衣分為麻(麻布)、苧(苧麻布)、淺(淺黃布)、黃(黃布)、紅(紅布)、白(白布)等六種,喪衣叫「孝衫」;喪帽叫「孝帽」,又分大人的喪帽叫「草箍」(用喪布做成圓圈,外加草繩),小孩的喪帽叫「荖包」(用喪布做的帽子);所穿的喪鞋叫「孝鞋」,大男人穿草鞋,小男孩穿藁鞋。
六種喪衣 分為麻、苧、淺、黃、紅、白,以下分別介紹:
- 用麻布做的孝衫:只限亡者的兒子、兒媳、女兒、長孫才有資格披戴穿用,長孫還得在下面穿「苧」,外面再穿「麻」。亡者出嫁的女兒,則穿用苧麻布做的孝衫,頭戴稱為「篢頭」的苧麻布孝帽。
- 用苧麻布做的孝衫:限亡者的孫子、外甥、姪子穿用。
- 用淺黃布做的孝衫:限亡者的曾孫及其同輩穿用。
- 用黃布做的孝衫:限亡者的玄孫及其同輩穿用。
- 用紅布做的孝衫:限亡者的直系玄孫穿用。為何辦喪事會出現紅孝服呢?這是因為亡者有五代玄孫,必然享有高壽,含喜慶之意。
- 用白布做的孝衫:限亡者的同輩與外親同用,最簡單的是只在衣服上戴一塊白布,但正式時要穿著白長衫與白帽。
戴孝的種類分成「粗孝」與「幼孝」兩種,《臺灣舊慣習俗信仰》中記載:
- 所謂粗孝,是從人往生到除靈期間,依照親疏遠近關係的「孝服」,留一塊白孝布戴在髮辮或帽子上,並不許理髮、不許化妝、不許行房事,禁止看戲、參加宴會等一切遊樂活動,謝絕到宮廟或親友家,即使有要事去拜訪,只能在門外交談,不許進屋。
- 所謂幼孝,是從服完粗孝到脫孝期間,子女將服粗孝時所戴的白孝布換成黑的,行動上漸漸恢復日常,也沒有那麼多的禁忌。
戴孝期間,會藉「孝誌」以時時不忘哀思。
因為喪服的顏色為區別親疏關係的深淺標識,哀思的心情會隨著時間與喪儀的完成而逐漸沉澱、減輕,因此用來表示哀傷的孝誌也要隨著改變,俗稱「換孝」;至守喪三年變紅不再換孝,才是俗稱的「脫孝」。
為亡者戴孝的方式,男歿戴左臂,女歿戴右臂。
以上資料出自:
楊子佛教禮儀官網:https://www.leniency.com.tw/funeral-knowledge-17
《臺灣舊慣習俗信仰》鈴木清一郎/著 高賢治‧馮作民∕編譯 眾文圖書公司出版
《慎終追遠──台灣喪葬禮俗源由》魏英滿 陳瑞隆 編 世峰出版社
《現代國民喪禮》內政部 著
楊子佛教禮儀台北服務處/整理撰文‧11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