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縣市 火化場 合法禮儀社 合法墓園寶塔 合法生前契約
粉絲團
銀髮生死教育
兒童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
那要怎麼辦
喪葬禮俗
寵物天堂
性別平等
殯葬自主
多元尊重
臨終處理
身後事
遺囑/繼承
預約葬禮
臨終關懷
生前契約
喪禮流程
悲傷輔導
慎終追遠
名人說生死
生死文選
好書共享
生死教育短片
電影分享
殯葬文書
喪葬費用
禮儀用品
消費權益
墓園/寶塔
殯葬革新
死亡藝術
環保自然葬
產業動態
禮儀公司
殯儀館
禮儀師
喪禮證照考試
專訪演講
殯葬新聞
殯葬論壇
殯葬政策

▲楊子佛教禮儀提供 / 圖:現今葬儀中仍存在之招魂儀式的起源很早,《儀禮‧士喪禮》、《禮記‧檀弓》等禮書中載有周朝「復禮」過程,即「招魂復魄」。

招魂幡(舊慣篇)

先秦時期儒家的「復禮」,即所謂的招魂,是確認死亡的儀式

在意外死亡現場,經常可見招魂儀式使用「招魂幡」。傳統喪禮中在牌位或大體旁側,也常見此用品。

為什麼會有「招魂」的觀念呢?此來自相信靈魂不滅。而疾病、死亡是因靈魂離開肉體所致,因此有些民族就有為重病、久病者招魂的習俗,稱為「招生魂」;收驚習俗也是同樣這個道理。另「招死魂」,多用於招魂歸葬或招魂祭祖,目的是為魂體合一。

《說文解字》(段注本)稱「魂,陽氣也」、「魄,陰神也」。而《禮記‧郊特性》中記載人死後魂魄分離的情況:「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魂亦可離開形軀,獨立存在並化為鬼,故需要祭祀;人死後,魄便回到土裡。

「魂」(陽氣)加上「魄」(陰神),此即先秦儒家的魂魄觀。

招魂儀式的起源很早,《儀禮‧士喪禮》、《禮記‧檀弓》等禮書中載有周朝「復禮」過程,即「招魂復魄」。戰國末至西漢初,《楚辭》中〈招魂〉、〈大招〉兩篇內容,可以看出與招魂習俗有關。秦漢以後,依復禮發展出的招魂巫術,也在民間信仰及佛道中出現。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戰事連連,不得其屍,出現了招魂葬、招魂奠。至唐朝《金剛經鳩異》、宋朝《書儀》、《朱子家禮》等,仍有復禮招魂的紀錄。到了明清以降,雖然復禮消失,但招魂成為一種特殊儀式流傳下來,至近代仍會以引魂幡代替亡者的衣服。

先秦時期儒家的「復禮」,就是所謂的招魂,確認死亡的儀式。據《禮書》記載,自先秦起的殯葬祭禮可略分成七個部分:臨終、始死、小斂(同「殮」)、大斂、成服、安葬、葬後,在「始死」中有九個儀式,第一個就是「招魂」,招魂是將靈魂找回身體的過程,儒家稱此為「復」,招魂復魄,有復生之意。

當時的「復禮」──招魂方式是:

  1. 人斷氣後,家人拿死者的衣服,登上屋頂向北方呼喊三次死者名字,希望招回靈魂。
  2. 若亡魂召喚回來,會附著衣服上。將衣向前扔下,用竹筐接住,蓋在屍體上。
  3. 招魂後未能復生,才確定死亡,開始辦喪事。

西元前三百多年的《楚辭》中,〈招魂〉即參照民間習俗寫成,是著名的招魂文辭,其最後一句「魂兮歸來」,更是現代在哀輓喪者時常用輓辭。
接著簡略說明「幡」的演變。

周朝時,據說是起源於喪禮中在靈柩前的一種長旛,稱為「銘旌」,習俗上由有名望的人署名題寫死者的姓名、官銜、封贈、諡號。至漢唐時期,旗旛習俗仍見存於喪禮。到宋元,旛的形式變成一人手舉的白紙貼剪。清朝晚期,旛上文字不僅增加,還附有飄帶,寫法和製作上講究的更多。近代臺灣民間的魂幡形式、寫法規矩,依地區風俗而各有不同。

以上資料出自:
楊子佛教禮儀官網:【招魂幡真的能引魂嗎?招魂儀式何來?】https://www.leniency.com.tw/funeral-knowledge-9

楊子佛教禮儀台北服務處/整理撰文‧113/02/18

 
用LINE傳送






















◆首例3D複製死者手指紋解鎖手機
◆美國太空葬實錄
◆一個婚禮一個葬禮同場辦彌撒


COPYRIGHT 2009‧本站所有圖文皆受著作權法所保護‧轉載請註明出處
E-MAIL:service@syc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