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那要怎麼辦》節目,我是大森、我是小娟。
過年後很多家庭陸續開始準備掃墓祭祖
我們一般都覺得掃墓應該是在清明節,也就是國曆4月5日,但實際上過完年就有一些家庭準備要掃墓祭祖了。(大多數人知道的掃墓習俗中,掃墓祭祖都是在清明前五天或當天,這大多是承襲自中國漳泉州一代的習俗,漳州人習慣在農曆三月三日掃墓,泉州人則是在清明節掃墓)
比較不同的則是客家人。客家人習慣在農曆年後就掃墓。客家人稱掃墓為「掛紙」(gua ziiˋ),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一直到清明節這段時間,都是「掛紙」的好日子,傳統習俗蘊含客家人慎終追遠與仁民愛物的精神,也是維繫族群的習俗文化。依據客家聚落所在的平地、山地區域,以及現代的週休二日制度,也演變出不同的擇日習慣。像有的會約定好在元宵後的第一個週日掃墓,而且是無論晴雨都會前往掃墓。
傳統掃墓的時間,也有規定最好是在早上5~7點出發,也就是卯時的時間,不過隨著時代變化,現代人比較沒有這麼拘泥,大多只要在午後3點前掃完墓就可以。
傳統掃墓也有一些禁忌,目的也是讓後代子孫感覺安心:
- 掃墓是祭拜祖先,敬拜亡靈,避免在先人墓地照相,或將其他墳墓拍入。
- 穿著以深黑色系為主,避免過度明亮、華麗的衣物。
- 不宜用有刺花朵祭拜,如:玫瑰等。
- 掃墓完盡量避免去別人家作客。
- 回家後記得先淨身洗衣。
傳統祭祀文化的改變與消失
觀察當前掃墓和祭祖的慎終追遠文化,其實改變頗大。傳統祭祀文化逐漸改變, 甚至有些長輩擔心再來就沒人拜了。
- 首先在掃墓部分,由於政府葬的政策改變,土葬越來越少,公立納骨塔有50年使用年限,再加上環保自然葬(樹葬、花葬和海葬)越來越被民眾接受,掃墓形式便逐漸改變。不再是以往土葬掃墓形式,而是到塔位追思或到樹葬區獻花追思。而許多長輩都發現年輕人不太參與掃墓。
- 而在祭祀祖先部分也同樣有很大的改變。受到祭祀觀念、居住環境和家庭成員漸少因素影響,現在有些人會將祖先牌位供奉到納骨塔或寺廟,原來是天天祭拜或節日祭拜,可能改成少數特定節日才去祭拜。
很多長輩思考:我們還能被拜幾代?
小娟經常到社區關懷據點上課,常常跟長輩們(70-90歲)聊到以後祭祀問題。長輩們大部分都清楚意識到祭祀觀念和作法逐漸改變。當我詢問長輩「你覺得以後我們還能被拜幾代?」我發現有大約6成的長輩覺得可能只拜到下一代,有3.5成長輩覺得應該可以拜到下2代,就是孫子女那一代,因為還有感情。約只有0.5成長輩覺得可以拜到後3代,也就是曾孫那一輩。
同樣的問題如果是40歲到65歲這個階段的民眾,我發現答案就不太一樣。大約3成認為再也沒人拜了,約5成認為只會再拜一代,約2成認為可能拜2代。
面對這樣的改變,我建議因應如下:
- 慎終追遠的精神應該傳承。《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指依禮慎重辦理父母喪事,祭祀要誠心地追念遠祖。祭祖就是慎終追遠的表現。
- 透過教育讓大家重視慎終追遠的意義與價值。
- 即使不再掃墓、不再有具體骨灰骸的祭拜,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追思方式。追思從具體的墓祭轉而為形而上的精神追思。
- 鼓勵家庭紀錄族譜、親人生命故事書等,留下精神傳承。
高齡少子不婚不生年代未來如何祭祀?
實例一:我曾經在一場演講遇到一位60多歲女士,她很苦惱她們家未來的祭祀問題。她有兩個妹妹,一位移民美國、一位住在南部,她的爸爸已經90歲了,她正煩惱的是爺爺和媽媽的墳墓未來沒人掃墓怎麼辦?她決定在她健康狀況還好還能處理時,將墳墓遷出改為環保葬,解決以後掃墓問題。
實例二:我曾經詢問過多位年輕人,他們傾向採取環保葬,他們說:「其實想念一個人可以是精神層面的,思念和追思是可以超越時空的,不一定要佔有土地和空間。」「我們思念過世親人可以透過網路祭祀,可以透過雲端空間,也可以是電腦或手機裡的照片」
大導演李安的父親李昇校長過世後是用海葬,媒體記者曾經詢問未來要如何掃墓,李安導演說:「已毋需掃墓,當我們想念爸爸時,可以全家人一起到海邊走走,在心裡想念父親。」
提醒
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關注
我們下周再見囉~
連結點擊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sgtdhkn0kd601wd445ces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