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嫁的女兒,接獲娘家報喪訊後趕回娘家奔喪,臨近家門時,一路哭爬著回家之行為,稱為「哭路頭」。 圖/楊子佛教禮儀提供
什麼是「哭路頭」?(舊慣篇)
禮俗表達舊時代婦女的奔喪情境,同時是通知娘家親人女兒已經返家
人享盡天年,在家中自然死亡與世長辭,就稱為「壽終正寢」;而女子亡歿,則稱為「壽終內寢」。
家人在哭靈時,須脫帽子、鞋子,也就是披髮赤足。婦人要取下頭上和身上一切裝飾品,作披頭散髮狀,之後要將所穿的鞋下面的木底取下,男人也要撕下鞋面,卸下身上一切裝飾物。近親雖然可以保留冠履、髮飾,卻一律要穿素服。男人在床的東邊哭,女人在床的西邊哭。
而亡者已出嫁的女兒,接獲娘家報喪訊後,要在最短時間內著素衣趕回娘家奔喪,且不能乘車直接停在家門前下車,在到達娘家附近就要沿路步行,並一路哭念著回家,這就稱為「哭路頭」。
女兒帶著悲痛之情一路奔喪的哭號聲,也是告知娘家親人女兒已經返家,當她一進入家門內,須由家人接進,此時在家中的人一同號啕大哭,其哀嚎聲令人感到悲痛。
其他在亡者嚥氣後才趕回來的家屬,依例也要匍匐號哭,跪爬進入廳門,自訴不孝,未能隨侍在側盡孝道,表達懺悔與悲痛之心。
家屬們的哭靈,多半是悲傷亡者沒有享盡天年,或者感嘆猝然離開人世的淒涼景象,舊慣的婦女一邊哭還要一邊念,此稱為「哭念」,內容大約是「爸爸呀!您為什麼不多活十年八年,好把我們兄弟姊妹養大。爸爸呀!您為什麼要丟下我們不管?……」之類。
以上內容參考:
《臺灣舊慣習俗信仰》鈴木清一郎/著 高賢治‧馮作民∕編譯 眾文圖書公司出版
《慎終追遠──台灣喪葬禮俗源由》魏英滿 陳瑞隆 編 世峰出版社
楊子佛教禮儀台北服務處/整理撰文‧113/10/17